第两百零八章:黄叙水淹三军-《三国:刘备帐下,朝九晚五》


    第(1/3)页

    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川土宽平,峘山夷水。

    《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

    后立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

    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

    羊肠坂,又被称之为中原地区的茶马古道。

    这条古道,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在秦耀的前世,这条古道有着“北达京师”,“南通伊洛”的作用。

    不知有多少担山工,挑着煤炭,行走在这个脚边就是万丈深渊的崎岖古道上。

    “羊肠坂"因盘亘在山间、崎岖缠绕似羊肠而得名,它事实上可以指代着名的"太行八陉"中的第二陉--太行陉。

    太行山始于河南济源,终于北京,加上余脉,绵延千里,盘踞在华北平原与山西黄土高原之间,平均千米的海拔宛若天然屏障,阻隔或者说维护着东西两地。

    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称之为"天下之脊","若夫或主或臣,建功立宗,尤显闻于后世,则有决羊肠之险,堑此山之道"。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使得太行山成为古今战争争夺的焦点: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塞北游牧民族进入华北平原,需要先由山西北部穿越太行山;想要雄霸天下的帝王也需要踞太行而动。

    但太行山受地壳板块强烈挤压,形成褶皱与断裂,出现形势险要的八条峡谷通道,即着名的"太行八陉".

    "羊肠坂"所在的太行陉为"太行八陉"第二陉。晋启南阳(覃怀即沁阳一带,在春秋战国时称南阳)成霸业,秦夺南阳争天下,光武经略河内主中原,尔朱氏丹道起兵反北魏,宋太祖掌控怀川统天下,无不说明了其重要性。

    从政治战略的角度上讲,"得中原者得天下"、"得覃怀者得中原",然而如果不占据太行天堑只会使"得覃怀者"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况,而占据太行陉便可实现其"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的政治战略企图。

    (ps:覃怀为夏朝地名,即为此时袁绍盘踞的河内郡。)

    太行陉大概形成于战国之前;从战国时起,与轵关陉和白陉成为由并州入司隶的交通和战略要道。

    但自宋代以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改走河北平原,太行陉和轵关陉、白陉一样,逐渐为兵家所轻。

    羊肠仓作为曾经的一大粮仓,羊肠坂又作为西北方向的敌人南下的交通要道。

    在匈奴南迁之后,如今早已废弃,在这块地方,只有一座低矮的城池,称之为汾阳城。

    若秦耀在此,一定会记得,这个在他前世,被称为汾酒之乡、核桃之乡、小米之乡、厨师之乡和华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有名城市。

    而如今,这只是一座破烂不堪的小城池罢了!

    黄叙奉命领兵九千,把守羊肠仓之后,便屯兵于汾阳小城,以据匈奴之患。

    背靠太行山脉,黄叙纵使只有兵卒不过万,依旧在面对当于骨都侯南下的两万兵马之时严防死守。

    在得知晋阳被围之后,小将黄叙几度打算放弃羊肠仓,抽调兵力回援。

    奈何,对方似乎知晓己方这边的形势,几度派人攻打,企图越过汾阳城,进入羊肠坂!

    黄叙没办法,此时抽调兵力回援,无异于将这交通要道拱手相让,只得按照原有部署,几番击退来犯之敌!

    黄叙深知,以己方分派而来的九千兵马。

    共有三千弓弩兵,五千步兵和一千的大盾兵,依靠山川地势之利,尚能阻敌于外,但若急于求成,于平原一战,在对方那些如狼似虎的悍卒铁蹄之下,将是自取灭亡也!

    多日来的攻防战,也让黄叙看到了对方南下的决心,更是坚定了他必须坚守住这个晋阳北门户的信念!

    至于晋阳之危,他只能选择相信主公和几位先生能够作出相应对策!

    连日来的焦灼战,打的双方都是筋疲力尽,仿佛天公都看不下去了,给这场打得火热的攻防战降下了一场大雨!

    双方罢兵。

    当于骨都侯率领部下在汾阳城西北方向的地势平坦开阔处扎下大营。

    这等暴雨,当于骨都侯一点也不担心黄叙敢让自己的手下在这个时候从崎岖险峻的羊肠坂离开回援晋阳!

    黄叙率部,龟缩在了汾阳城。

    双方都知道,当大雨停歇之后,便是大战再度开启之时。

    可这雨一下,就是足足五天!

    汾阳城内,甚至已经是看到了积水。

    多日来的交战,以及内心挂念晋阳战局的心情,让小将黄叙整个人都变得肃穆起来,像是一头蛰伏的凶兽,让原本的手下都不敢直视他。

    “将军!”

    黄叙的副将,一名曾经落王村的村民匆匆赶到。

    黄叙收回接雨水的手掌,半只衣袖已经尽数打湿。

    “都安排好了吗?”

    副将拱了拱手:“按照将军吩咐,已遣一千步卒冒雨前往北山,一路相安无事,敌方并没有派出斥候打探情报!”

    北山,乃是位于太原郡和雁门郡的交会处,越过北山,则是到了雁门郡西南部的楼烦县。

    而养育了整个太原郡的汾河,便是由北山发源而来,自北往南,一直汇入到养育了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母亲河-黄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