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乌丸,又称乌桓。 原与鲜卑族同属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公元前三世纪,为匈奴所破,迁至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名(又有以族名命名山的说法)。 至汉武帝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后,乌丸部臣服大汉,南迁至幽州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至汉光武帝时期,乌丸又经历了一次南迁,逐渐和汉民混居。 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丸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如今,其中的六部分乌丸势力尤为强大。 一为辽东峭王苏仆延,统领乌丸一千多个部落。 二为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统领乌丸五千多个部落。 三为右北平汗鲁王乌延,统领乌丸八百多个部落。 值得一提的是,右北平为公孙瓒管辖范围,所以对当地乌丸势力打压极重,因此,汗鲁王乌延的乌丸势力可以称之为最弱。 且这三个幽州西部三大乌丸势力,将在初平年间,也就是这几年内,因为丘力居死后,雄才大略的侄儿踏顿担任乌丸大人,而三大势力皆臣服。 被袁绍矫诏加赐,成了后来曹氏集团的强大对手,史称“三郡乌丸”! 第四股势力,则是以阎柔、鲜于辅、王松为主的,盘踞在渔阳、广阳、涿郡范围内,和汉民混居的乌丸势力。 因这部分势力和汉民融入最深,阎柔更是以被乌丸俘虏去的汉人身份获得重用,如今也为幽州刺史刘虞重视,在怀柔政策之下,这部分汉胡杂居,倒是生活的最为平稳。 这部分乌丸势力,也在曹操战胜袁绍,进驻河北地区之后投诚,为后来与“三郡乌丸”对敌,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因此,这股由汉胡共同领导的乌丸势力,被称为幽州乌丸! 第五股势力,为此时驻扎在上谷郡范围内的难楼部,其统领的乌丸部落,多达九千多! 第六股势力,则是和并州接壤,位于王泽管辖的代郡范围内的普富卢部,其下部落也有千余。 这六大乌丸势力中,最出名的,当属后来曹氏集团的心腹大敌,以还未总揽大权的踏顿为首的辽东、辽西、右北平这“三郡乌丸”! 乌丸的统领的每一个部落,称之为一落,一落有户籍约20-30户,人数大约在120人左右。 每一落,在不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征调的兵员一般为2-3人! 而这三郡乌丸,在后来跟曹氏集团开战的时候,踏顿已经组织起了十余万的兵马! 要记住,这十几万,可不是什么杂兵,也不是什么夸大的词,而是一个个于马背上生长,善骑善射的乌丸精锐! 而就是这么一支为后世闻名,称为“天下名骑”的精锐,却造就了一个名将的诞生。 这位名将,自然就是率领曹操底下五千精锐虎豹骑,带领一应曹氏集团将领,大破踏顿两万先头部队,并阵斩踏顿,平定乌丸之乱的张辽,张文远! 这是东部的“三郡乌丸”始末。 至于中部的幽州乌丸,无论是现在,还是在之后刘虞、公孙瓒、袁绍等相继死去后,都与大汉交好,其管理层如阎柔、鲜于辅等,都在不同时期受到了重用。 可以说,这一部分,才是真正成功的汉胡杂居的成果。 而西部最强大的难楼、普富卢这两大西部乌丸,却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多少戏份。 除了这两大乌丸势力的地理位置较为靠北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连番的战争中,他们的善战之士,都被借用消耗的差不多了。 没错,就是借用。 因为上谷郡乌丸势力和代郡乌丸势力,大部分居于长城之北,放牧于北原,不同于三郡乌丸那样经常对汉民劫掠为生,又不同于中部以阎柔为首的乌丸势力,常与汉民互通有无。 再加上,其势力范围,直接与匈奴、鲜卑等族接壤,相比如今以丘力居为首的东部三郡乌丸,还有阎柔部的汉胡杂居乌丸,这部分乌丸,来的更加纯粹。 导致,他们日常的生活开销,都来源于老本行,放牧! 一旦天时不利,则很容易饿殍满地。 为此,在大汉兴盛之时,上谷、代郡乌丸就充当了北拒匈奴的先锋势力,大汉会给其相应的回报。 直到如今皇权衰颓,这两郡的乌丸势力则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物资来源。 不得不用自己的部队来替别人打工,以换取部落生活所需的物资。 就比如之后刘虞骑兵数十万讨伐公孙瓒; 或者是之后袁绍拉拢乌丸势力讨伐公孙瓒; 亦或者是最后协助曹氏集团讨伐三郡乌丸; 这乌丸势力中,最大的上谷郡、代郡乌丸,都以雇佣兵的形式加入其中,却又因为只是一桩交易,交易完成之后,就没有了后续的战果分享了。 导致在同族以踏顿为首的三郡乌丸被曹氏集团平定之后,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作用。 一部分,西迁和匈奴混居,一部分,则北迁和鲜卑杂居。 当然,以普富卢为首的代郡乌丸残部,则继阎柔之后,也跟随了曹操。 乌丸从此之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之后的五胡乱华中,例如匈奴、鲜卑两族中,其实都有难楼残余势力的加入! 这些都是后话,也只是原有的历史进程,如今,因为秦耀的这一只蝴蝶产生了与原史大相径庭的进程。 (很难受,包括三国志还有其他的史书,只有关于三郡乌丸和阎柔这个汉人统率的乌丸的后续记载,而难楼这部分最强大的乌丸势力,却在后续的历史中突然销声匿迹了!) (为了尊崇史实,我费尽心思地查了,甚至还在三国贴吧跟人吵了半天架,昨晚码的两千字也觉得不满意,又重新排版书写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