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蔡邕也不知道跟谁一伙的,好像见不得他得了好处,气愤道:“董仲颖把各家族杀了精光,你小子却能够趁机收获民心,好处全被你小子得了去!” 董虎苦笑道:“先生你只看到了咱会趁机得了河内郡,可先生为何没看到河内百姓来年的饥荒?咱且不说叔父抢了河内多少钱粮,叔父开战时,正是麦子耕种之时,先生就算没有亲自前往河内,也当知道无数兵卒杀入河内时,肯定会影响到冬小麦耕种的。来年河内几十万百姓没了夏粮,咱若不救济,如何可活命?” …… “唉……” 蔡邕心下知道浑小子更愿意无数家族死去,可他就是大家族一员,大汉朝的无数家族也无一不是为大汉朝立过功勋,难道忠心大汉朝的无数家族就应该家毁人亡? 老人心下一直对董虎有些排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对世家豪门的态度。 蔡邕是君子,是个藏不住事儿的人,董虎知道老人心下的纠结、担忧,但他绝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初衷,反正又不是他举刀杀的人,董卓杀人,袁绍、袁术、曹操……天下各路诸侯杀人,关他屁事。 大丫送来信件,经过五军都督府兵推后,发现精锐汉兵战力掉落的很是厉害,再加上冀州因恐慌再次大肆扩兵情形,对董卓再进一步发动战争的预判较为悲观。 董虎却不看这些,他看到的是整个冀州六百万人丁的战争潜力,打仗最终打的还是整体实力,就算董卓手下兵马依然保持着足够的战力,折损后的兵力也仅有四万,而且还包含了战力较低的一万颍川军。 董卓手里的兵马都是正儿八经的汉兵,骑兵仅有五千,无法做到董虎那样长途奔袭,无法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只能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强攻。 且不提董卓久离长安,长安会不会发生一些变故,仅以战争本身而论,董卓一旦自河内郡北上侵入冀州,首先面临的就是冀州重城邺城。 邺城是重城,兵多粮足,董卓在河内郡作的太狠了,冀州各大家族必然上下一心与他拼命,仅凭四万兵马围攻二十万,不用看也知道结果,若转而攻打其他城池,也一样会面临死磕城墙情形。 冀州六百万,一户拿出一个男丁,那就是一百万兵卒,同仇敌忾情形下,堆也把董卓堆死了,更何况河北四庭柱一正梁都在韩馥、袁绍手里,一些大才谋士也有不少,哪有这么容易被董卓击败的。 董卓亲领三万大军出关,牛辅、李傕、郭汜手里有西园八营过万兵马,先是在河面上折损了数千,樊稠又折损了过万兵马,董卓手里仅剩下三万精锐,一旦北上,他在河内祸祸的这么厉害,若不在河内十八城驻扎一些兵马,万一屁股冒烟了,十八城全都反叛了,全都紧闭城门不让他进入,咋整? 前面与邺城死磕,屁股后面冒烟,城门紧闭不让进,进不得,退不走,兵卒一旦慌乱,董卓死在冀州都不稀奇。 当然了,董虎也不相信董卓会真的如此愚蠢,几十年的老将不可能连这么点道道都看不出来。 按照他对董卓的了解,董卓不大可能再进一步侵入冀州,但河内郡被数万大军祸祸了一遍后,双方大战又在冬小麦耕种期间,来年肯定会发生饥荒的,牛辅、李傕、郭汜等人应该没这个能力救灾,河内百姓很可能会大逃亡,逃亡地首选冀州,其次是兖州,因董卓在河内祸祸的太狠了,会让董部义从也跟着受累,百姓肯定不会选择逃亡上党、河东、雒阳。 除了逃亡百姓外,很可能还会伴随着聚众造反,韩馥、袁绍若足够聪明,就应该暗中支持这些叛军与牛辅干仗,打一场代理人战争。 越乱,百姓越是逃亡,人丁越少,牛辅越没有钱粮供养兵卒,他们能在河内支撑几年? 在董虎看来,当前已经不是董卓侵不侵入冀州的事情,而是牛辅还能不能守住河内郡,还能否为雒阳挡住北面威胁的事情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