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震惊,董卓不会《三字经》!-《三国之最强义父董卓》


    第(2/3)页

    不过现在去山上寻野菜的也少了,自从有些个娃娃去了山上没回来后,官府便不允许家户人家的孩子往山上跑。

    至于吃的,官府也会发放一些,不说吃饱,饿肯定是饿不死的,只要饿不死在勤快一些,日子总归是一天比一天要好点。

    活人难道会被尿憋死?

    当然前提是他还活着。

    老头子摇了摇头,“刚才狗娃子路过的时候,俺和他唠叨了两句,他到是提了一嘴,说是待那学社建好,入学的娃娃优异者,还能得些吃食呢。”

    “啧啧。”老虔婆砸了砸嘴,“还能得些吃食?!那可是极好的。”

    “唉!”“走喽。”老虔婆轻叹一声,摇了摇头忙活自己的去了。

    老头子望了一眼老虔婆的背影,什么也没说,这个老虔婆本来家中儿、女都有,现在也就只剩她一个人了,能活下来已是不易了。

    不过看着样子,日子应该也会越来越好,应该能回到数十年前的模样吧?

    六州各处,小到乡村,大到州府,一座座学院拔地而起,单靠朝廷那肯定是不行的,少不了本土乡绅的支持。

    当然这些乡绅是心甘情愿,还是被逼无奈,那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

    学社还不完善,有些里面的所谓教书先生,可能也只是些勉强识字的人。

    但总体来说,都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

    相国府。

    董卓将蔡邕、杨彪唤到了府中,手中拿着一卷写满字的绢帛。

    “伯喈、文先,董某一时兴起,写了些东西,给你们看看。”

    言罢,董卓将手中的绢帛递给了蔡邕。

    蔡邕拿起写满字的白娟,眼光扫过,口中喃喃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明公?!这是…”蔡邕眼中露出奇色,蔡邕又将手中的白娟递给了杨彪。

    董卓笑了笑,解释道:“董某谓之曰《三字经》,可为小儿启蒙之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