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李素也有跟袁绍一样好谋无断的时候-《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3)页

    可是忧虑烦恼,全不由人,明明告诉自己别想那些烦心的事情,却控制不住神思,真是觉得自己没用。不知……”

    李素:“行了,早知道你如此牵挂,早点告诉你结果。就你嫁过来之前操持的那些营生,能怎么失信于民、损我名声?

    最多就是亏点钱嘛,又不是亏不起,就当练练手了,去年赚的今年都赔回去,咱家还差那几个亿。好好养着吧。”

    李素和甄宓言语之间聊的事儿,外人乍一听或许摸不着头脑,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

    甄宓嫁人之前,不就一直在甄家经营那些民生产业么。

    就是拿甄家的财力担保、居中周转,让长安雒阳周边几百里的百姓都种新鲜蔬菜,然后卖给两京的城里人、再调运粮食供给当地菜农。

    这生意前面着实赚了几年,但今年雒阳这边全面移民、迁都成功后,甄家把这个产业模式从长安那边完全移植到雒阳,谁知第一年巨亏了。

    行情是秋收之后恶化的,当时甄宓知道了就很忧虑,怕连累了夫君的名声,最后伤了胎气。李素也是之后才意识到,连忙让家中其他人把事情处理了,让甄宓别多想,一点小事而已。

    亏损的理由,说来也好笑,居然是因为甄家一开始为了鼓励百姓、佃户,承诺了固定价格包销蔬菜、供给粮食。然后今年伊洛盆地周边萝卜、菘菜、韭菜这些蔬菜统统大丰收了。

    按照市场规律丰年本该“菜贱伤农”,但甄家提前承诺了固定价收购,如果不压价的话,雒阳市民移民增加速度又不如预期,吃不完那么多新鲜蔬菜——说白了,就跟炒蔬菜期货,然后遇到丰收年一个道理。

    这事儿,本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公示“情势变更”,丰年要压低收购价,或者不承诺全部收购了。就好比后世合同法都规定、情势变更可以重新协商变更合同条款。何况甲方势力雄厚,谁敢说个不字。

    但农民不懂法,你跟他说丰年就不收购,对甄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用会有损伤,这个初生没几年的行业也会蒙上阴影。

    将来说不定百姓和佃农就不听你的,重新回去自种口粮,不敢再把全部土地拿来种蔬菜了。

    何况现在甄宓已经是李素的妾,她的名声不仅是自己的,还得提防连累夫家。

    所以第二个办法,就是乖乖认栽,依约收购,多收购的蔬菜卖不掉,赔本罢了。相比之下,李素当然让人按照第二个办法处理,反正卖菜的生意每年都有几个亿净利润好赚,也不差今年偶尔赔几亿。

    再说,多收购的蔬菜也未必就全赔了。

    这个时代的人做腌菜的规模还不大,没有形成生意,都是普通百姓自己晒菜干、或者加点珍贵的盐干腌,而很少有酸菜、泡菜,更没有罐头。

    汉末的陶土容器气密性也不好,没法腌酸菜咸菜,加烧了黄釉的原始瓷缸/瓮可能气密性好一点,学后世四川人那样瓮口扣个碗、瓮沿封上水隔绝空气,估计能腌腌泡菜。

    实在不行,李素略加点拨,让甄家管相关生意的管事自己去组织研发腌泡菜呗,最多没得赚,但总不至于连收购剩余蔬菜的本钱都赔完。

    历史上番茄酱的发明,不也是类似的事件逼出来的么。19世纪末的时候,某一年亨氏公司创始人的故乡宾州番茄大丰收,菜贱伤农,亨氏老板为了救乡亲们,就发明了番茄酱处理卖不完的番茄。

    甄宓遇到这点小麻烦,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以李素的见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怎么会担心这些小问题。

    甄宓听了夫君如此让人处理后,心倒是放下了些,她也不是亏不起这点钱,只是她心思重,容易脑补过度。

    她忧虑地说:“夫君已经位极人臣,还让家人对百姓如此守信重诺,固然是好。妾只是怕赔钱事小,被人嚼舌头说如孟尝君市义,便不好了……

    当年萧何助高祖平天下,尚且让家人仗势压价、贱买百姓田宅以自污。王翦出征而求田问舍于秦王。夫君守信是守信了,这方面却愈发涯岸自高。妾几乎陷夫君于两难。”

    李素好气又好笑,摇头叹息:“你呀,就是想太多。读书读了点,却胶柱鼓瑟,生搬硬套。自以为是在为全家着想,有时候纯是庸人自扰。

    陛下对我信任,岂是秦王对王翦、高祖对萧何可比。我生平之志,陛下也早有所知,既已重用,复何可疑?

    我志在封圣,便是这丞相之位,也不过如腐鼠之于凤凰,随便当添头附赠的了。重要的不是丞相本身,而是这个位置能让我的主张伸于天下。”

    李素随口引用的夜枭、腐鼠与凤凰,自然是说的庄子和惠子那个典故。甄宓学问虽不算好,这些基本功还是读过的,理解起来自然没有困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