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史上仅此一次-《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3/3)页

    丞相连从诸子百家古籍中寻找矛盾、辩驳去伪存真,都比我们强?难怪十二年前在雒阳,灵帝御前那场关于殿兴有福的辩论,当时还只是护乌桓校尉的丞相,能够连败华歆、董扶。

    当年我只听闻结果,还耻笑华歆心浮气躁,学问不再精进。现在看来,跟华歆的学问无关,我上我也惨败。”

    还真别说,管宁心中想到的那个被他“割席断交”的华歆,如今在关东伪朝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华歆早年就是九卿了,现在执掌的也是跟管宁差不多的工作,在跟陈群搭班子管人事和文教工作呢。

    郑玄、卢植已经死了,蔡邕半退休。老一代的学者都不在了,管宁他们同学几个确实能算得上文化圈里的第一梯队。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一个个被李素在经学上吊打,还毫无还手之力,也没有不服的脾气。可见丞相平时是懒得寻章摘句,真要是做起扎实学问功底,想吊打谁就吊打谁。

    ……

    第二天,考试的附加题发了下去。

    连文部尚书管宁自己都觉得无法答得很好的题目,给到那些普通举子,自然是愈发哀鸿遍野。

    不过没关系,毕竟这是选拔性考试,而不是合格性考试。只要大家都考得差,那就不会影响到录取。

    刘备要求临时加这个题,也不是打算选出什么才智之士,只是想看看考生们对于“人天性善恶”、“是否相信道德是自发”的这个问题的真实看法,甚至是直觉看法。

    看看有没有人会文过饰非、明明找不到关联,还非要生拉硬凑圆谎——如果真有那样的人,哪怕真似是而非论证出了“人性本善”,或者纯粹是口号式的引经据典,那也会被判最低分。

    文字是不是真情流露真实看法,这还是很容易判断的。

    当然了,你要是真有奇才,能在给出一定的提示后,按照李素那套思维路径把答案论证出来,那没说的,哪怕其他科目考差一点,今科基本上也是跑不了破格给个茂才了。

    题目发下去之后,一些本性就不相信道德和人性,也从来没复习涉猎过这些朝纲教材的考生,果然就抓狂了(《荀子》和《韩非》本来就不在经学考试范围内)

    “虚伪!天下人都知道混官场就是靠缺德,仁义礼智都是演的!谁不知道大汉数十代帝王都是行的秦政。

    明明用了韩非的,还非要咱来收拾粉饰,论证韩非对荀子的解读是错的?太虚伪了!随便写写吧!”

    明知自己肯定过不了的郭淮,愈发放弃治疗,随便瞎写了几句直接装病提前交卷,准备骑射考完就回太原。

    类似这样明显态度有问题的考生还不止几个,多半是最近两年新光复地区的考生,很多还是袁绍、曹操统治下的既得利益家族。

    估计他们要是意识到在刘备的朝廷,考生人品有问题、留下案底会有不好的影响,多半现在就会逃回关东投奔故主了吧。

    不过,也有少数跟司马芝一样好好答题的。尤其是一些本身道德节操也还行的“真.孝廉”,对于加试要求论证的论点并不抵触。

    倒不是这些人学问好,而是他们本来就从逻辑上觉得韩非的推导有问题。

    只不过,他们也就是模模糊糊那么真心觉得,让他们讲道理,他们也讲不明白。但这不妨碍他们写一点答案拿一点分。

    考生是不是真心这么想、写的有没有逻辑,判卷管到时候拿到了标准答案,自然可以看得出来。

    当然,从刘备到李素,再到管宁,都知道这种考题只能用一次。也就亏得李素才刚发明出来没公布,这种考题才能侧面窥探一下考生的真实道德态度。

    等明年,李素的新学术观点被刊印成经、供天下士人学习,大家都掌握了官方意识形态、道德评判标准,也就没法考这个题目了。

    大家都变着花儿抄标准答案,那就没有意义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