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杯酒释外戚-《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3)页

    至于正卿或者说尚书的位置,暂时空缺着。毕竟甄家兄弟太年轻,资历不够,而且刘备也是要讲究制衡的,以后可以用别的外戚来平衡互相监督。

    考虑到外戚和外戚之间多多少少有竞争关系,互相放水沆瀣一气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如果是糜竺重新入朝,当一个尚书当然是绰绰有余。糜竺不来的话,那就在吴家找个比吴懿吴班地位更低一些、但是懂点数学的亲戚来管。

    让外戚管皇帝的皇室私财,这也很合理,就相当于让老婆管工资卡嘛。还能更好地切割外戚在其他方面的权力,内外分明,渐渐过渡消弭掉东汉以来外戚专权的问题。

    刘备把这两项政府部门设置和具体人事任命的意思,递交朝议讨论的时候,众臣都没有异议,全部觉得皇帝的思路很对,外戚管皇室私财没有问题,一致通过。

    通过了这项旨意后,刘备回忆起上个月跟李素商讨的一部分措施,有些一直不成熟也没实施,觉得现在可以趁热打铁推行一下。

    他就顺带在朝议上提出要给韩信、窦宪等人平反,以及要奉祀屈原等事,另外就是希望朝臣都学习一下丞相和太傅主持新修的《史记索隐》,和蔡琰修订后的新版《汉纪》,领会文件精神,掌握重点修改的历史定性部分,也理解下华夏对整合四夷的正统依据。

    刘备也算聪明,知道有些话是不能在朝堂上说的,尤其是背后的真实长远动机,但是那些表面举措是可以拿来讨论的。

    对于皇帝要求大家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当然是没有一个朝臣敢反对,何况这些文件是太傅和丞相一起牵头编修的,谁敢说学问不行?

    太傅那都是天下学界泰斗多少年了,丞相的《殿兴有福论》十二年前横空出世后,也是要封圣的。让其他文官学习,那是给他们进步的机会。

    所有人纷纷表示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学习领会,到时候还会给皇帝回一份表,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刘备表示没必要,下个月丞相会组织大家开“读书会”,群臣各自分组讨论学习心得就好了。到时候顺便再说说如何把这些史学研究,加入到科举考试的科目里,哪些是重点应该加,哪些不该加。

    也就是相当于后世那些务虚座谈会了,坐而论道谁不会嘛。

    这样,也便于以后的新朝廷官员,在大是大非的历史认知方面,跟朝廷统一思想。而不是简简单单跟原来一样盲目喊效忠——刘备也知道繁文缛节和让臣子表忠这种事情,其实没什么效果,装还不会装演还不会演么?还不如实际上影响一下三观来的有用。

    敲定了读书会的要求后,群臣就开始讨论平反古人和奉祀屈原的事儿。这些事情可以通过,但皇帝不可能完全不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备这些日子也是想明白了,知道哪些是能说的,就强调:“朕这是有感于光武以来之教训。自光武至桓灵,只有光武、明、章三帝可谓君臣相得,对外夷也武功赫赫。

    其后武德日衰,从窦宪时封燕然山,到桓灵被鲜卑肆虐。而君臣之间纷乱不已,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跋扈欺君。

    那些乱国外戚固然有可杀之处,但他们拥兵权而与君王同休戚、章帝之后天子往往无嫡子,多有庶子继位甚至外藩入继大统,更加导致了先帝外戚与新君并无血缘关系,要担心新君的新外戚逼迫太甚,因忧虑不能自保,以至于狗急跳墙。这些教训不得不鉴。

    好在如今朕革故鼎新,本朝并无外戚掌兵之患,以后也不能以外戚为统帅,最多只能让外戚掌皇室内帑财政。这既是革除弊政,也是赏后世外戚一个长久的善终。

    但外戚为祸之前,众卿也该看清史实——卫、霍、窦等外戚,与其余不同,他们也是确有攘除外夷之功,所以把这些古人尊奉一下,也可以做个了断。

    大汉不会亏待功臣,也不会再纵容外戚,与天子姻亲者不掌兵,君臣相得,岂不美哉。”

    刘备这番重新组织过的道理一说,下面听的李素甚至都有些幻觉:这不成杯酒释兵权了么?幸好李素反应快,意识到情况还是不同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释的是本来就有领兵之才的大将,是释兵权之后才跟他们结成儿女亲家,所以还是多多少少损害了民族的对外战斗力的。

    刘备这个是要解决东汉以来“封了外戚就给大将军、车骑将军,让掌兵权”的积弊,形成祖制。之前那些历史错误,都是先成为外戚才当上统帅的,不是他们有多强的军事才能。

    所以,刘备这招只是解决一些小问题,但不引入新问题,不伤害对外战斗力。

    也正因如此,卫青霍去病窦宪这些“恰巧有战斗力的外戚”,要单独拎出来,对于窦宪这种被其他外戚逼迫自杀的,要彻底恢复名誉。

    本来就没帅才的人,从此不给你兵权,也确保善终,这确实算是一个仁政了。朝臣们想明白之后,纷纷表示赞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