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科举余波-《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3/3)页

    最大的问题,便是四十岁以上的,就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饶是如此,这也是一条通天路,只要好好学习,然后去参加科举,或许就能出仕当官。而且据说一榜的那些进士及第,还能参加殿试,成为天子门生。

    一时间,天下士人都不淡定,圈子里面谈论最多的,自然也就是科举的事情。

    然后不处预料的,对于科举,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觉得只考试而不讲究孝廉,选拔出来的官员可能是贪官污吏,至少也是酷吏。

    这部分人不必说,大多都是世家出身,原本已经做好准备通过家族安排的孝廉出仕,结果突然出现这玩意。如果成为常理,他们要出仕就会难得多。

    另外一个阵营则是寒门和普通人,努力就能出仕,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有了盼头。

    管它才德不才德的,先当了官再说。作为实际利益的得到者,他们自然是无条件用户这个制度。同时也在想方设法,跑到并州那边。

    毕竟自从世家门阀知道科举制度后,对书籍的掌控更加严格。普通人想要接触书籍,变得越来越难,然而到了并州,就有免费的图书馆可以看书,甚至可以抄录!

    可想而知,各地的人才流失情况,估计会很严重。如果地方官府强行制止,那么结果只能是世族和寒门,甚至普通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当然,这些人的想法,世族和官员那根本不会在意,本身只是‘牛羊’,乖乖听话就好。不认清自己立场的,自然少不得要吃点苦头。

    而对于各‘大汉’或‘藩王’来说,对待科举的态度,倒不是两极分化。

    如刘宠,觉得可以搞科举,开始和群臣商量,怎么把科举搞起来的。也有彻底反对科举制度,认为这是‘大害’的,比如赵汉皇帝,比如楚汉、徐汉、齐汉和吴汉。

    也有一部分人选择观望的,打算看看科举选材的效果,然后才决定要不要搞的。比如魏王刘岱,比如燕王刘虞,以及‘蜀汉’皇帝刘焉。

    一口气几百上千人参考,然后直接能挑选出上百,甚至条件放宽一些的话,两三百都不成问题。

    换了孝廉和征辟制度,要地方核查和举荐这二三百个士子,都不知道到什么时候。

    再说,这举荐的孝廉,也和举荐的官员直接挂钩。若是孝廉出了问题,举荐的官员也要被追究责任。是以除非绝对保证不会出意外,否则官员本身也不太愿意推举士人。

    但科举就没这个顾虑,毕竟是直接选拔,没有任何人举荐,是以考过就能直接录用。

    只要脑子没有抽,或者已经成为臣子们的傀儡,完全被架空的,自然会对科举产生兴趣。当然兴趣是兴趣,这科举是否实用,还要观察个三年看看才知道。

    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对三省六部制度感兴趣,毕竟弱化三公的权力,同时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本身三省六部就有三公九卿的影子,属于改良而不是创新。

    只是大家为了凸显自己的‘正统性’,最大限度维持大汉传统的政治模式,科举制度都犹豫成这样,更别说三省六部制了。

    最后索性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边,一边摸索一边尝试。

    当前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扩张地盘!

    这个时候,其他诸侯姑且不说,刘焉多少觉得自己有点惨,毕竟没地方可以扩充……

    向北,直接就是凉州和司隶,和刘韬直接开战?今年茶叶准备要开始大宗出口,想到茶叶、蜀锦、镔铁和粮食贸易带来的利润,刘焉又舍不得北伐。

    可不北伐,自己难道就只能乖乖窝在益州,当个‘蜀汉’皇帝?最后到底还是催眠了自己,毕竟汉高祖,就是这样夺得天下的。

    先让你们打打,我好好发育先……刘焉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与此同时,赵汉皇帝派袁绍出使燕国,刘宠与袁术在边境磨刀霍霍。

    偏偏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州黄巾暴起,攻入临淄,诛杀了齐汉皇帝,齐汉灭亡……


    第(3/3)页